点亮轻工智慧之火
当前,集智慧产业和智慧应用为一体的新经济形态已成为信息经济、智慧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和核心内容。优先发展信息经济、智慧经济,已成为全球和国内各地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也是杭州市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生产美的必然选择。
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现实出发,杭州市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资源条件、产业技术基础、文化人才优势等情况,提出了加快发展信息经济和智慧经济的发展战略,并重点围绕产业智慧化和智慧产业化做了战略部署。
作为一项存在于信息经济时代的传统产业,轻工产业的企业和产品在两化深度融合和产业智慧化两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积极发展信息科技的同时,政府需发挥好自身作用,用“看得见的手”大力推动轻工产业智慧化进程。
六大领域辐射融合
要使轻工产业智慧化,首先需针对杭州市的实际情况,将轻工产业智慧化领域发展分为六个领域。
第一,运用互联网的手段和大数据进行市场调查,以便高效、便捷、低成本获取相关的市场需求信息。
第二,专注研发设计。根据互联网时代维基经济学,杭州市可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技术协作,产品方案的征集。计算机的模拟能力使得产品的三维形态的展示,甚至还能使设计产品实物功能的全真演示成为现实。而3D打印和快速成型技术则使模型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第三,创新生产组织。信息技术将带给产品生产组织一系列的创新,无论是资源调配、生产流程的优化,还是跨区域的协作都焕然一新,甚至连虚拟工厂都可以成为现实,这将使生产的价值链的优化达到最佳效果。同时,精益生产和柔性化制造将使得单件、小批量、个性化的订单变得更为简易。随着机器人的推广应用以及工厂物联网的普及,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瓶颈制约难题也将迎刃而解。
第四,物料采购革新。在传统产业的物料采购过程中,互联网和跨境电子商务将会使全球的资源进入到一个更加开放的平台,资源的优化和价格咨询也将不再需要面对面谈判的方式来完成。
第五,营销模式转换。电子商务时代已经使轻工产品“先生产后销售”的传统模式发生改变,如今轻工产品的销售已能做到“边销边产”、“先销后产”、线上和线下体验销售以及按消费者的个性化需要定制服务等。此外,互联网电子商务快速和透明的特点也将为产品竞争带来更大的机遇和挑战。
第六,质量管理更便捷。互联网和大数据所建立的客户档案将使产品的售后服务更为便捷。通过物联网,企业可以远程监控了解和掌握产品的使用情况、用户产品的使用故障的诊断和处理,并进行客户的沟通和客户信息反馈等活动。信息技术将使产品质量追溯变得更加容易,可使好产品口碑快速传递,有问题的产品也更快被“曝光”,做到产品中每个组成部分的身份识别和追根溯源,从而大大提高质量的可控制性。在产品的基本使用功能更加完备的同时,智慧产业还能通过技术支持的层面将各种文化和情感元素与产品融为一体,从而使产品的附加值进一步提升。
宏观力推加速升级
轻工产业要智慧化除了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还需要一大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并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企业家。杭州市轻工产业由于目前大部分是传统产业,中小企业居多,经营者也以草根出身居多,因此对互联网、新媒体等新生事物接受能力较低。虽然市场经济下产业发展的主体是企业,但是政府在一个地方产业发展过程中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针对以上问题,政府需要下大力气来让企业经营者和企业家头脑更“智慧”,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动杭州市轻工产业智慧化的发展。
首先,营造发展环境。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再加上全球消费市场的低迷,国内一些轻工产业出现了产能过剩和过度竞争的状况,众多轻工中小企业经营压力越来越大。面对信息技术渗透和带动,在人们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不断发生变化的今天,政府应该积极创造一种发展实体经济的环境,牢牢地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一方面政府在鼓励倡导智慧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对实体经济发展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是对如何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注,使杭州市轻工产业经营者安心实业;另一方面需要合理引导企业经营者熟悉和运用互联网思维,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各种先进手段,加快传统产业智慧化的升级改造。智慧产业的许多技术和措施可以传统产业作为承载和应用的工具,使制造业走出传统工业化的制式思维,加速融入互联网,达到两化的深度融合。
其次,搭建工作平台。轻工产业智慧化的过程中,在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市场无法达到的各种优势,用好“看得见的手”,积极搭建工作平台,加快智慧经济基础设施的建设,扩大拓展智慧产品的社会民生应用领域,组建一些跨行业的产业联盟。由于对原有技术路径的依赖,传统产业缺乏最新的技术和人才,而如果完全由企业主导搜寻,则较易导致效率低下。因此,杭州市可通过建立政、产、学、研的产业智慧化体系,找到一条轻工产业智慧化的有效途径。此外,在同等条件下,政府采购应优先支持两化融合的本地轻工企业生产的“杭产品”,这也符合国际惯例。
最后,优化企业服务。要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政府在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市场秩序监管、知识产权保护、资源要素保障、人才引进合理流通方式、社会舆论引导、发展实体经济的氛围宣传等方面,真正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而且努力有所新的作为,及时、高效地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政府协调问题。
(作者单位:杭州市经信委轻工处)